流水不爭先,爭的是滔滔不絕。這句話形容現在的比亞迪與寧德時代恰好合適。
輿論漩渦——固態電池
輝能科技宣布全球首條固態電池生產線正式量產后,可謂是“一石激起千層浪”,瞬間點燃了市場的熱情。自此,車企、電池廠、科研院所等紛紛下場官宣固態電池相關新品、研發突破,大有產業化提速之勢。
那么先讓我們看看近期,固態電池又有哪些新突破。
先是在3月25日,智己汽車的CEO劉濤便高調宣布,智己L6將推出行業首個準900V量產上車的超快充固態電池,其續航里程將突破1000公里。該款電池為清陶能源第一代半固態電池產品,單體能量密度達到368Wh/Kg。
4月2日,太藍新能源對外宣布,公司在“車規級全固態鋰電池”的研發方面取得重大進展,成功制備出世界首塊車規級單體容量120Ah、實測能量密度達到720Wh/kg的超高能量密度體型化全固態鋰金屬電池,刷新了體型化鋰電池單體容量和最高能量密度的行業紀錄。
4月3日,蔚來汽車宣布150kWh超長續航電池包正式步入量產階段,計劃在接下來的第二季度正式上線投入使用。該電芯由衛藍新能源提供,能量密度為360Wh/kg。
4月12日,廣汽發布“全固態”電池,該電池采用100%固態電解質,電芯能量密度達到400Wh/Kg,續航超1000公里。并計劃在2026年率先用于昊鉑車型。
短短數日,兩家企業宣布半固態電池量產上車,另有兩家企業宣布造出全固態電池。一時間,固態電池風頭無兩。
步調迥異的鋰電龍頭
固態電池一直被認為是當前電池的下一個里程碑和重大階段產品,具備安全性高、能量密度高、而且體積小、還耐低溫等等很多優勢。可以說是電池歷史上革命性的產品。
按常理來說,如此卓越的電池技術,應當是電池龍頭如比亞迪或寧德時代率先掌握,畢竟在研發實力與資金儲備上,它們遠超其他競爭者。可偏偏率先亮相此等尖端電池技術的,竟是諸如清陶能源,輝能科技此類名不見經傳的小廠商。
而兩大龍頭對固態電池卻表現得相對冷靜,比亞迪方面,至今尚未公開推出與固態電池相關的產品。此前有消息稱,比亞迪的固態電池會在2023年第一季度完成裝車測試,或將在2023年下半年正式上市。但這一傳聞隨即被比亞迪官方進行了辟謠。
而寧德時代這邊也尚未發布過半固態和全固態電池,僅推出過一款凝聚態電池(“凝聚態”指的則是電解質的形態,并具有黏附性特點),雖同樣是固態電池,但其既不屬于半固態電池范疇,也非全固態電池領域,而是一種更為小眾的技術路線。除寧德時代外,在主流電池公司中,唯有韓國三星SDI曾涉足類似技術。不說前景如何,自前年發布以來,寧德時代原定于將在2023年底實現量產車規級凝聚態電池,然而至今公司并沒有相關量產信息公布,車規級產品也尚未亮相。
甚至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還對日系車企聲稱在2027年實現固態電池商業化的目標提出了質疑。他坦言,目前要將固態電池推向市場仍面臨重重困難,包括在耐用性、安全性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。這一席話也讓市場的熱情驟然降溫。
這樣來看,電池龍頭與不少廠商步調迥異,但深入剖析后能發現,他們都在打著各自的小算盤。
“高調的二流廠商們”——先揚其名
現在的市場對于固態電池的發展過于熱情了,稍有風吹草動就能掀起軒然大波。以至于誰能打響第一槍,誰就能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,清陶能源與智己汽車便是如此,
原本智己汽車的CEO劉濤高調宣布智己L6將推出行業首個準900V量產上車的超快充固態電池時,便在業內激起了“在玩文字游戲”的諸多質疑。
甚至騰勢汽車高管趙長江毫不避諱地指出,現階段對半固態車用電池的宣傳就是在玩文字游戲。(現階段由于固態電池,半固態電池,全固態電池的概念尚未有明確界定,導致一些企業總是用半固態電池擦邊全固態電池,這也被認為有炒作和誤導消費者的嫌疑。)
一句“白馬非馬?”一語道破真相。
但這招確有奇效,此前智己與清陶鮮為人知,但如今在輿論的助推下,他們把自己的名聲打出去了,那么自家的車輛銷量就不用愁了。
目前,半固態電池已經能實現量產上車,而所謂全固態電池量產還屬于期貨,但在現階段宣傳自家的全固態電池,其部分原因也是想先搶占輿論高地,先發布先占坑,就有機會進行招商引資,將來才有可能量產乃至商用。
“低調的電池龍頭”——先得其利
連太藍新能源這類廠商都能研發出全固態電池,那么比亞迪和寧王就不重視嗎,答案是否定的。
要知道,在固態電池方面,除了豐田,比亞迪是第二個最早開始研發固態電池的車廠,并且在固態電池專利數量方面,比亞迪可是一種碾壓的姿態,以76項專利排名國內第一。而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更是號稱,在固態電池相關領域投資10年,且幾乎每月都會了解研發人員在該領域的工作。
那為何不把研究成果拿出來展示呢,讓我們先看一組數據。
隨著液態鋰電池市場大爆發,寧德時代大力擴張。2023年寧德時代共有13個國內電池生產基地和2個海外電池生產基地,年化產能達到552GWh,在建產能100GWh,預計2024年產能將達600-700GWh。從2021年起產能快速釋放,每年新增產能均在100GWh以上。
比亞迪也不甘示弱,2023年規劃產能約691GWh。2022-2025年復合增速達26%。
事實上,比亞迪和寧德時代并非研發落后,而是他們已經在液態鋰電池生產線上投入巨額資金。為了確保盈利,這些生產線就必須生產足夠的規模,將平均成本攤低,否則就投入產出比就太小了。船大難掉頭!對于剛剛投產不久的液態鋰電池產線,巨大的沉沒成本更讓他們難以放棄。因此,即便固態電池研發有所突破,兩家也選擇保持低調,以避免市場風向過早轉變。
阻礙固態電池量產的巨石——成本
新技術的誕生,從研發初始到產品問世,再到大規模商業化應用,這中間的艱難險阻不勝枚舉。技術難題只是冰山一角,還有市場商業問題。
雖然固態電池是一條全新賽道,但也不是什么天才地寶,不少廠商都能造出固態電池,只不過成本與安全可靠耐用性卻難以與成熟的鋰電池工藝相媲美,相較于傳統電池,固態電池的生產成本要高出2-3倍,故目前僅限于汽車的高配版本中亮相,例如智己L6的Max光年版,其再加裝一套133度固態電池后,價格攀升至33萬。
結語
在固態電池領域,寧德時代的競爭對手如衛藍新能源,太藍新能源等,未必就會敗下陣來。寧德和比亞迪兩家已是龐然大物,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大企業病,既得利益者掉頭轉向慢,如果這些挑戰攪局者能夠突破重重阻礙,未必就不能搶占先機。
來源:NE-SALON新能薈LY
聲明:本公眾號原創文章歡迎規范轉載,轉載時禁止對文章內容進行任何改動,并請務必按如下格式標注來源和作者【來源:NE-SALON新能薈;作者:???】,本公眾號保留采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的權利。
上一篇:電池界的新式“煉丹爐”:無輥電側熱臺車窯-高產低耗的下一代電池材料高溫煅燒技術 下一篇:在固態電池技術“珠峰”上,誰將最先攀越?